佛陀與耶穌

DSCF1835 有時總覺得對耶穌有所虧欠,我雖業已受浸,但也只是純屬試探性的去受洗,啊,原來是這麼回事啊,然後就沒了。自己曾經認識一些外國人,他們的教會很特別,那時很喜歡去那裡和他們聊天,沒有聖經也沒有教堂,就幾把吉他唱唱歌,在無聲中上帝來到我身邊,但一開口,他又消失了;另外大學的女朋友是基督徒,也陪她去過幾次教堂,那是個不錯的地方,可以看見人的脆弱的堅強,人,通常是在最脆弱時皈依上帝,然後逐漸變得堅強;還有我姑姑也一直叫我去教會,不過每次我只能微笑地說再看看,再看看。

事實是,我想我一輩子都不會是真正的基督徒。我非無神論者,也從未質疑主的存在,當我閉上眼禱告時,微乎微乎,至於無形,神乎神乎,至於無聲,總有個留著鬍子穿著道袍的外國人聽我講話,總覺得講完了,心裡就舒坦了,然後也就把祂忘了,我總是有事才想到神。

我與基督教有一種微妙的關係,我從不排斥別人傳教,但心裡總有道界限,講愛,講關懷,我聽的進去,講耶穌的神蹟,開始半信半疑(但還是相信),真要全心皈依上帝,我就千百個不願意,也不是基督教不好,也不是我不了解基督教,這純粹是,感覺的問題。

沒錯,是感覺的問題。我對基督教沒什麼感覺,沒什麼情人的感覺,最多只是朋友,很好的朋友。

基督教畢竟是西方洋人的玩意兒,就跟咖啡一樣,我身為一個東方人,流的是茶的血,道教的靈魂。

佛教與基督教並非誓不兩立,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(不是的話,就不是宗教,是邪教),上帝的愛,就是佛陀的慈悲。

比起愛,我更喜歡慈悲這個詞,慈悲是一種愛,是一種同理心,是一種對人世間苦有深刻感受者最後的超脫,眾生皆苦。你能體諒,我有雨天,我也能體諒你的雨天,這就是慈悲,慈悲就是一種愛。我承認有時是修辭學的問題讓我無法接受基督教,不過佛經比聖經更深得我心的是,佛經有一種叔本華式的哲理(或者說叔本華哲學一大部份是來自佛經),聖經太多教條,你必須信仰上帝,不能有疑問,不要測試祂。

還是喜歡佛陀的概念,我們每個人都是「兼職佛陀」(不是蜜絲佛陀哦,嗯,不好笑)。

每個人有時候總會來一點佛心,當我們心情好的時候,當我們心懷感恩的時候,此際我們保持著全然的覺知,情緒的波浪還是有的,但我們踏在衝浪板上,不會被捲入海浪裡;然而華枝春滿,天心月圓的狀態也只能維持幾天,當我們忘記要常常觀照自己的心,就會被一些生物性的思維所控制。

最近在看你可以不生氣這本書,心裡有好多好多的感觸。曾經何時我已變成了一個很愛生氣的人?我變得越來越愛把怒氣向外發洩,總覺得,如果你讓我生氣,我會確確實實地告訴你我很生氣,不做任何壓抑,之前還以為這是高EQ的行為。

你可以想想看,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你家失火了,而你發現縱火犯就在你家附近徘徊,此時普通人都會去追打縱火犯吧?但事實上首先要做的事是將自己家裡的火撲滅才對。憤怒也是一樣的道理,當某些人惹我們生氣時,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,幹。但是,怪罪對方能得到什麼呢?能安慰你的,只有你自己而已。我們總以為攻擊別人,或是自我防衛會讓自己變堅強,有嗎?有嗎?

生氣的時候,不妨送禮物給對方,這是書中的建議,特別是對情侶而言。書中建議多買一些禮物,在生氣時送給對方,很奇妙的,在送禮物時,你會發現怒氣消失了;反之,當你生氣破口大罵時,你只會越罵越生氣,對,再罵,趕快攬鏡自照,看看此時的自己有多面目猙獰。

快樂,就是沒有痛苦的意思。快樂的唯一途逕是自由。這個自由,是自己給自己的自由,讓自己免於某些負面思想的自由。

走路時走路,吃飯時吃飯,能確確實實做好每件事,身在哪裡,心就在哪裡,保持對自我意識的覺知,醬子就夠了。

阿彌陀佛。

留言

  1. @GG

    thanks for your commentary..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師父阿
    你跟我的情況好類似
    我本身也有上教會的習慣
    但就是沒辦法100%的相信上帝.相信神
    總覺得那些神蹟還是什麼的.根本是假的.所謂的聖經也只是某個人編寫出來的而已.對上帝存有很多很多的疑問.矛盾的地方就是碰到自己沒辦法解決.擔心的事情還是會閉上眼稍微禱告一下.希望自己的難題能夠解決。唉
    不過倒是第一次聽到:試探性的受洗"真酷

    回覆刪除
  3. @小鬼

    有時想想
    那些全心全意信仰上帝的人
    也是一種深般若也說不定。

    回覆刪除
  4. 呵 我是牧道友..

    回覆刪除
  5. 這個問題..讓我想到達摩的電影裡
    "一花開五葉"那句話..

    吾本來茲土,傳法救迷情,一花開五葉,結果自然成。

    在身為佛教家庭卻嫁給基督家庭的我..
    很認同宗教是好的之說法..
    就緣份而已吧~
    你適合或喜歡那一種而已..不是嗎?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嗯嗯。

熱門文章